会员注册

立即登录

已有账号

动态码发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瑞涉奇中国研学网服务协议条款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还没有账号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快速登录

密码找回

设置新密码

短信验证已发,如未收到,请 点击重新获取。

瑞涉奇中国研学网服务协议条款

欢迎您加入”仓宝在线”。为了向您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请仔细阅读下列条款:

一、 服务条款的接受

服务条款所称的用户是指完全同意所有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而使用”仓宝在线”提供的服务(以下简称“本服务”)的用户。

二、服务条款的变更和修改

“仓宝在线”有权随时对服务条款进行修改,并且一旦发生服务条款的变动,”仓宝在线”将在页面上提示修改的内容;用户如果不同意服务条款的修改,可以主动取消已经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用户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用户已经接受服务条款的修改。

三、 用户应遵守以下法律及法规:

(1)用户同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您是否同意该服务协议条款? 同意

中  国  研  学  网

客服热线:4000-400-602

找对方法,人人都能“速成”研学旅行

2019-08-08 13:20:20 阅读量:93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学校的整体课程结构中发挥作用,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获得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更深、更高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华附小是怎么做的。

1

高定位且有结构,形成合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生活处处皆教育。研学旅行让学生从学校的小空间走到天地的大课堂中,有太多的教育资源可以挖掘使用,学校往往会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中,研学旅行变得零敲碎打,活动内容显得随意。

结构决定质量,只有研学旅行进入学生完整的学习序列结构中,才能做到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走向研究,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研学旅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也是学习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成志教育中“1+X”课程体系,形成的两大基石即“学科+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为

文化考察式主题实践活动、

公益服务式主题实践活动、

创意与制作式主题实践活动、

情境体验式主题实践活动四类。

研学旅行属于文化考察式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文化考察式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成志少年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感受与浸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清华附小有3种学习方式: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

跨学科消弭式整合。

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消弭式整合方式,在主题的统领下,研学旅行超越所有学科边界,在学校和书本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将认识从书本走向真实的生活,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实现价值体认、情感熏陶、知识深化、实践常态化的教育目的。

2

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手册让学习有方向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整体学习和实践具有很好的牵引作用。从心理上,学生往往比较喜欢研学旅行,非常期待,原因有多种,比如可以同伴学习,可以根据兴趣有所选择等。但在实践操作上,教师往往感到学习时间比较短。

研学旅行是学生的各种学习路径中很有意思的一种学习,如何开发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教育的黄金作用,让有意思的事情实现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就需要在课程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过程的优化设计。

正如《纲要》中提出的“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

对此,清华附小的研学旅行先确定主题,制定课程手册。具体为:

从学校的整体课程和活动设计出发,根据年度大主题如对鲁迅、苏轼等名人的研究和社会关键事件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

在学校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确定研学旅行的路线和具体内容。

通过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反复研讨,通过内容综合、各学科参与等整合推进的方式,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手册。

该手册将已经学习的内容纳入设计之中,对所有其他活动进行序列化的设计。

在该手册设计中,我们将校外研学旅行的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编排入课程指导手册。课程指导手册担当起桥梁作用,一方面让不同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活动内容渗透到课堂学习内容之中。同时,学生也会根据每个年级相应的不同主题,开展资料搜集,提前启动研学旅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

3

“预学、共学、延学”的三阶段法

让学习拾阶而上

1.预学,让研学旅行提前预热

预学提前将学生带入学习场景中,提前进行知识的储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转化信息的能力。预学,就是让学生提前进行知识储备,有所期待和疑问,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观光活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三分钟演讲等形式,提前了解了与实践有关的内容,而且班主任还会在学生预学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分享,小组提前分工合作,提前进行活动的设计。第一阶段“预学”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活动。人类活动不同于动物的原因就在于其目的性,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游览也在于它是一个有设计的教育活动。

2.共学,学习体验在碰撞中攀升

共学阶段是校外实践活动的重点,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形式,针对前期预学中的疑问和期待,进一步对研究的重点、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经过前期准备,学校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如到博物馆、大自然中观察体验。

共学不仅在于要实地观察,搜集资料,更是学生进行小组化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的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不仅仅让个体的学生在实地观察、体验中有所获得,更让小组之间在合作、分享交流乃至碰撞中完成学习。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和分工,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小组内有的同学进行拍照,有的同学进行记录,有的同学提醒大家应该注意的内容。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丰富观察的视角和内容,也让同伴之间的交往有了载体,大家互相学习。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同伴关系在校园里,在每一个学生心里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同样,在研学旅行所提供的真实场景下,为学生在课堂之外了解彼此的不同提供更真切的体验,并为他们认识到彼此不可或缺的价值提供了契机,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延学,让学习从实践回到书本和生活,不断延伸

延学为学生延伸学习提供途径和指导。延学活动是相对开放、多样和可选择的。正如《纲要》中指出的,要具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研学旅行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的产生。

在校外实践活动不是消灭学生的问题,而是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新灵感、新问题。研学旅行不是让学生获得“我曾到此一游”的浅层次体验,而是为了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新想法,为求知和探索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

清华附小的每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写一篇日记或作文,而是从本次活动出发,关联各类可操作的实践活动。

以去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例,经过前期学习和观摩之后,我们让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进行微电影的拍摄。有的班级分工,有写脚本的,有排练剧目的;有的班级尝试将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改编成电影;等等。

不论结果如何,操作过程本身对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探索。这就实现了研学旅行的“连续性”,即《纲要》中提出的“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三阶段拉长了研学旅行教育的过程,将短途旅行变成纵向层层深入的研学体验,将相对短暂的校外实践活动拉长、拉深,实现了对校内课堂学习的深拓展、深体验,真学习、真收获。课程指导手册,并不是学生的紧箍咒,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和行动的起始点。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

“教师的任务莫如说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物性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增长知识的探究,使社会性的探索精神转为向别人请教、同时也向书本求教的能力。”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指导手册很好地发挥了垫脚石的作用,让学生站在高处,自己主动采摘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果实。

综上,清华附小的研学旅行是学校考察式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以书本和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具化和真实情境中。研学旅行不仅聚焦知识的深层次加工,更聚焦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自我建构与丰富,激发自我学习的兴趣。

在研学过程之中,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聚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价值观引领学生的认识走到思维的更高处,为扣好学生价值观第一枚纽扣发挥作用;促使学生从小树立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不断承志、立志、弘志,使成志教育照耀其一生。

转载自研学中国